《南京照相馆》身后,什么是申奥最根本的创作观? -

来源:人气:735更新:2025-08-19 13:21:33

导演申奥:以“小角色”思维突围影视江湖

当人们提及“导演”这一称谓时,往往习惯性地冠以“大”字,而申奥却始终认为自己不过是小角色。他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坦言:“监制、制片人、观众都比我大。”这种看似谦逊的定位,实则蕴含着更深层的创作哲学——小不是自轻,而是以更客观的态度审视自身,避免张狂、盲目与自负,更拒绝自我矮化。在申奥看来,唯有摆正位置,以平视视角从创作端直面市场,才能与观众建立真正的共鸣。

这种创作理念在《南京照相馆》中得到充分印证。该片作为今年暑期档的黑马,上映24天票房突破25亿,预测总票房有望冲击32亿大关。它不仅是暑期档后程的重要突围点,更成为申奥三连爆的标志性作品。从2019年《受益人》斩获2亿票房,到2023年《孤注一掷》以38亿票房登顶暑期档冠军,再到2024年《新生》在众多热门剧中表现抢眼,申奥用实践证明:作者性与商业性的平衡并非玄学。

从广告行业沉淀至今,申奥以细腻的创作力和市场洞察力不断印证:那些在片场历练的岁月,足以支撑他成为令人瞩目的实力导演。他曾表示:“观众爱自由,我也爱自由;观众爱家乡,我也爱家乡。”这种与观众同频共振的创作态度,让他在面对宁浩的多次邀请时,始终坚守自我选择——直到2016年,年满30岁的他终于接受邀约,开启导演生涯。

在新周刊采访中,申奥坦言自己曾用“平庸”形容创作状态,但这种清醒认知恰恰成为他突破的关键。他选择以更慢的节奏、更谨慎的态度打磨作品,用踏实的创作之路回应“出名不嫌晚”的质疑。从金鹏奖到金鹿奖,再到如今《南京照相馆》的现象级表现,他的每一步都印证着:真正的导演实力,源于对创作的敬畏与对市场的深刻理解。

申奥的作品常被解读为借助题材的热度展开创作。尽管其擅长类型叙事并呈现出鲜明的题材特征,但更深层的动因在于:无论题材多么宏大,他总能将其转化为个体最真实的生存痛感。通过小人物的视角,观众得以在观影过程中照见自身。2023年全民反诈成为社会热点时,境外电信诈骗集团的网络关注度达到历史高峰。但申奥的《孤注一掷》并未采用记者或反诈人士团灭反派的套路,而是以普通小人物的多线叙事展开,全景式呈现电信诈骗的运作链条,用个体的悲喜映射庞大的黑色网络。《南京照相馆》则突破了传统抗战题材的框架,将主角设定为普通百姓。无论是刘昊然饰演的坚守本分的邮差苏柳昌,还是高叶饰演的落魄演员林毓秀,亦或是王传君饰演的圆滑翻译官王广海,都带着地域特色与生存困境,在镜头中展现小角色面对家国局势的挣扎与抉择。对他们而言,个人求生是首要目标,但随着暗房显影槽不断揭露日军暴行,护住底片、守护历史真相的使命逐渐超越了个体生存。这种以小人物为切口的叙事策略,体现了申奥对观众共鸣点的精准把握:通过寻找普遍情感联结,让观众更易代入与共情。早在《受益人》时期,申奥就被认为是一位善于倾听的导演。当柳岩饰演的网络女主播被塑造为单纯、轻信甚至带有"圣母心"的形象时,曾引发部分观众的争议。而这种争议也促使申奥在后续创作中更加注重留白与合理推理。例如在《南京照相馆》中,日军让林毓秀唱歌的场景采用隐晦处理,林毓秀的具体遭遇未被直接展现。这种克制并非回避,而是对历史中女性苦难的尊重,亦是对女性演员与观众的真诚回应。申奥坚持小人物叙事的谦卑姿态,虽未能如大师般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,但这种不张扬的创作方式恰显清新与成长。他认为作品存在的意义就是服务观众,作者性与商业性从不是对立存在。他追求的是一种在保持创作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市场价值的平衡,以灵活的姿态不断探索前行。

申奥是一位以结果为导向的青年导演,同时他具备清醒的洞察力。尽管《受益人》剧本历经多次打磨,他仍坚持认为只要最终呈现效果获得市场认可,就能实现创作价值。在《新生》宣传期,申奥提出为顺应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,剧作需在情节设计、人物塑造上追求复杂性,同时提升信息密度与叙事节奏。这种自下而上的创作思路使他走出与多数导演不同的路径,也因此导向了独特的艺术表达。

申奥的创作公式在于:以类型叙事为切入点,展现现实题材,从而洞察时代脉搏。《孤注一掷》通过被绑架入伙、犯罪奇观、帝国崩塌的三幕式叙事结构,让社会价值属性电影实现了商业价值突破;《新生》则融合剧本杀玩法、暴风雪山庄模式与罗生门式叙事,创造出互动解谜的观剧体验;《南京照相馆》更以他个人的思辨视角,呈现当代青年对欧美日韩文化的真实认知——摒弃滤镜加持,选择平视视角进行创作。

据数据显示,去年国产电影超六成项目陷入亏损,新人导演占比骤降至12%。今年豆瓣评分进一步下滑至5.2分,预示着行业遭遇更严峻的挑战。申奥的创作实践既成为今年暑期档的行业亮色,也象征着从业者突破困境的希望之光。其新作《用武之地》由肖央、齐溪、任达华、郑恺等主演,讲述驻外记者团队在郊区修理基站时遭遇政局动荡、被绑架、入狱及战乱逃生的故事。这部延续类型叙事风格的作品,或将在第四部上映时展现申奥新的创作维度。

谈及当年设定30岁入行门槛的初衷时,申奥在澎湃新闻采访中坦言,这一决定源于经济基础的积累与家庭结构的改变。全新的生活状态促使他重新思考家庭关系、情感价值及生命意义等命题,这些观念的演变亦成为作品中的时光印记。他坚信这种变化将持续存在,正如创作本身永不停歇。

Copyright © 2023 www.jdw8.com